孔子研究

论语中的医学思想探析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7月27日 12:09:19

《论语》是被视为儒家圭臬的经典著作,它的伦理价值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在养生及医学思想方面有诸多独到的见解。春秋时期关于疾病的诊疗与预防还不成体系,总体而言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战事不断,人均寿命只有三十余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孔子虽历经坎坷,屡遭困厄,却能颐养天年,活到73岁高龄,这与他丰富的医学思想密不可分。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医学思想展开探究,以期丰富史料,为全面了解孔子的学术思想展开新的维度。

一、贵人重生,颐养身心

医学产生于人们维系生命、维持健康的愿望与实践,传统医学具有珍生重生的传统,对生命的珍视与呵护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和终极价值。养生哲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子百家对此均有所涉及。先秦文化的系统汇集《吕氏春秋》把对生命的维护和保养称为“生生之道”,与之相应,儒家思想在追求生命质量、探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论语》的思想体系中,“生”不仅有自然生命的意义,更有道德生命的内涵,所谓“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1]”孔子把养生视作从道德伦理的高度来看待的问题,养生成为对道德原则的践行。“儒家学说中‘生’的内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形而上学的依据,是儒家所有伦理思想的所有精神之源。[2]”在这样的生命观指导下,立足现实中的个体生命价值,《论语》传达出“贵人重生”的生命认知和价值标准,自觉珍重和保护生命,注重身体和健康的管理,《论语》中有关养生的记载比比皆是。如《论语·乡党》言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3]”,精细之食不伤脾胃,方便消化,又易吸收,这与医理相弥合。“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从食物的品质外观、烹饪方法、时令节序等细致而微的方面限定了相应的规范,这既是出自尊崇礼仪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自身健康和生命的关注。“不食”标准符合现代人的饮食卫生要求,这种注重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关系的饮食观时至今日依然有其借鉴意义。《论语·乡党》还强调:“食不言,寝不语”,从医理的角度看,进餐时不说话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安卧时不言语能充分休息,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也合乎卫生保健的要求,有益于身心健康。孔子崇尚饮食调养,注重饮食结构的均衡和合理搭配,在饮食方面极为谨慎。《论语》中还对饮食的“宜”与“忌”做了深入阐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论语》不仅有孔子饮食习惯方面的专门记载,还兼而论及具体的精神情志调养方法。养生首要在于知本,在现代医学观念中,“人的心理状态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因素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居于首位[4]”。与此相应,儒家注重内心的涵养,孔子关于养生的论述多以精神状态和心理因素为主。日常生活中孔子具有从容平和的风度,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到养生实践上成为精神状态的升华。《论语·学而》论及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文而慎于言。”饮食贵节,不贪安逸、慎于言语,强调内心的仁厚祥和;《论语·雍也》论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君子修身爱人,不忧不惧,“仁”既是个体内心的道德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是孔子修身养生观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的自然寿命与主观修养密切相连;《论语·述而》论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则强调“乐”是养生的基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舒畅,乐天知命,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除内心情志的调养,孔子还精通乐理,有很高的音乐造诣。《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认为音乐可以净化心灵,表现高尚的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也与现代医理相通。

二、论及疾患,明辨医道

生生之学既包括对身体的调养,又包括对疾病的诊疗。孔子历来注重疾病,对医道病理颇为通晓。“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乡党》记载“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孔子遵循礼节接受了赠药,但因不明药物的配伍和功效,不敢服用。由此可知,孔子对药物本草有一定的了解且用药极为审慎,在疾病的治疗上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对症用药。孔子还对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季氏》提及:“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不是医家,但在医道病理方面所表现出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难能可贵。

上一篇:重生慎死旨归于仁也谈孔子的养生思想
下一篇: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