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

重生慎死旨归于仁也谈孔子的养生思想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7月27日 12:09:18

在平均寿命普遍短暂的古代,追求长寿甚至长生成为大多数人的最终目标,神仙方术也因此受到世人的追棒。文献资料上有着诸多记载,如秦始皇为求长生而“遣徐市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遷人”[1],派“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2]汉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花丹沙诸药为黄金矣”[3]。李白“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故乡,得胡公精术”[4]。杜甫“未就丹砂愧葛洪”[5]。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相较而言,曹丕算是比较理性的,深知“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6],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也”[7],期冀通过文章的流传实现生命的延续。而真正把养生落到实处并力行之,当属孔子。在肯定生命的存在价值和绝对权威后,孔子身体力行把“养”字落到实处,并最终指向“仁”的思想范畴,将养生上升至哲学的高度。

一、对生命主体的定位

在孔子看来,任何人皆不能质疑生命的存在意义,也不能忽视生命的绝对权威。面对生命,任何人——不分等级、不论男女,都要充分尊重其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努力捍卫其牢不可破的伟大尊严,总之,孔子是充分肯定生命的存在价值和崇高意义的。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8]显而易见,不论是作为交通工具的马,还是供人享用的其他珍玩玉器、锦衣绫罗,即使价格昂贵、不可多得,也不能凌驾于人的生命之上。在这里,马弱化成为一个符号,代表了与人的生命所对立存在的一切客体,所以不能过分拘泥于马的生命的价值论争,而应该从这个泛指的符号中体悟到孔子对于生命的定位,即珍视生命,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对于死亡以及逝者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彰显出孔子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当弟子季路请教何为生死时,孔子答以“未知生,焉知死?”[9]关于生死的命题,时时刻刻被孔子纳入对立并存的思维范畴,并且作为互证互辩的双方,似乎也可以从死的方面进行反方向逻辑推理,从而洞查儒家对于生命的认识,透视其生命的视角。而且,对于死亡的提示,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如“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10]“子曰:‘……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11]“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凶服者式之。”[12]孔子在死者亲属旁边吃饭的时候,总吃不饱。在吊哭死者的时候“一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13]。这种绵延的情感发自肺腑,不掺杂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体现了孔子对死亡的哀戚,对生命的敬畏。在丧事的处理和安排上,孔子勤瑾勉励,“不为酒困”,彰显其对待生命毕恭毕敬的态度,对死者不遗余力的追悼也正是对拥有生命最有力的赞扬。怀着对死者的无限敬畏、对生命终结的无限感慨和哀叹,孔子郑重地向死亡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告别仪式。

可见,孔子是严格恪守生命绝对而庄重的地位,肯定其崇高而伟大的意义。生命的存在是孔子养生思想的前提,在此定位基础上,方可成就孔子关于养生的一系列行为和意识,并且能够及时趋利避害,免除无谓的牺牲。

二、“养”之方法

孔子在为生命做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之后,着重在“养”字上大做文章。在儒家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他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着手,将养生的理念贯彻于方方面面,包括日常饮食、学习交际、感情释放、人生决断等,无不透露出孔子对于养生的理解和践行。

(一)保养身体

大多数情况下,孔子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对衣食住行有着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的,正是在这纷繁精细的准则的铺排中,孔子的养生学便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也让我们对其生活的诸多细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饮食方面,《论语·乡党》中有着细微的描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14]显然,孔子的饮食起居大体符合现代卫生要求,益于健康,尤其吃生姜也极有利于避免风寒,增强抵抗力,或许孔子本身就精通一些医理常识,也极通养生之道,所以能够在讲究礼的前提下,将饮食安排得井井有条,合乎情理。另外,他在就寝被褥的长度上也有精确的要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15]寝衣即是被子。何晏集解:“孔曰今之被也。”[16]《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17]且对被子的长度也做了精确的规定,当是出于睡眠保暖的考虑。孔子是一个忠诚恪守于儒家礼教文化的君子,也就能够严格遵循礼教中关于生活细节的一切准则,那么在身体的保养方面势必也会行动于时代的前列,将一些养生的优良习惯很好地承继下来,并且通过其所倡导的礼的思想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上一篇:学习孔子快乐养生度晚年
下一篇:论语中的医学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