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

哲学论文_实践·交流·快乐·宽容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11月10日 02:55: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学习之悦、朋来之乐、不知不愠是君子

    1.2.2 学为君子、授徒讲学、君子为学观

        1.2.2.1 学为君子

        1.2.2.2 夫子授徒讲学

        1.2.2.3 君子为学观

    小结

1.3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学而时习之说

2.1 “学”为何意?

2.2 “习”作何解:温习、诵习、讲习还是践行?

    2.2.1 复习、温习

    2.2.2 诵习

    2.2.3 讲习

    2.2.4 践行、演习

2.3 喜悦与言说:为学感受与为学之方

    2.3.1 学而时习之悦

    2.3.2 学而时习之说

2.4 “学而时习之说”别解

小结

第三章 朋来之乐,所乐何事?

3.1 朋与学

3.2 所乐何事?

    3.2.1 朋来之乐、切磋讲说之乐、教化之乐

    3.2.2 朋来讲说学问之乐

小结

第四章 不知不愠即君子

4.1 “不知”什么?

4.2 君子何以不知不愠?

小结

第五章 论《学而》首章之学:克己复礼为仁

5.1 实践、交流、快乐、宽容的为学观

5.2 克己复礼为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学而时习之”章作为《论语》开篇,历代注解不胜枚举,尚存诸多争议,所以还需继续探讨。本文将“学而时习之”章三句话分为三章,从字源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先秦时期的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分别进行诠释。第一章首先梳理学者对“学而时习之”章逻辑关系的两种理解思路,一种是无逻辑关联的思路,将此章理解为学习之悦、朋来之乐、不知不愠是君子这三件事;更多学者认为“学而时习之”章逻辑紧密、含义贯通。笔者以为“学而时习之”章层层递进、一以贯之。然而前人解读不一,鲜有令人满意的回答,因此,本文拟重新讨论“学而时习之”章,以期得到准确理解。第二章分析学者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不同解读。从字源学角度考察字义,“学”意为“学了”,“习”含“践行”之意,“说”意为“言说”;这一句意为“学了然后时时实习,不是可以和别人交流吗?”为了验证上述解释,笔者考察了这些字在《论语》以及同时期《左传》中的含义。“说”字体现了与人交流的为学方法,与后一句紧密衔接,由此引出第三章关于朋来之乐的讨论。第三章以“朋来之乐,所乐何事?”为题。历来对朋来之乐主要有朋友远来之乐、朋友讲说学问之乐、教化之乐等不同解读。笔者认为“朋”指品行良好且志趣相投的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有品行优良且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一起切磋讲说、交流学习,不是很快乐吗?”因此,所乐之事是朋友讲说学问之乐,这在《论语》以及《礼记》、《易传》中都有体现。第四章讨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将这一句译为“即便我所说的朋友不理解,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人不知”承接前面两句,“不愠”是君子为学过程中德性修养的体现。第五章总结前文,“学而时习之”章理解为:学了然后时时实习,不是可以和别人交流吗?有品行优良且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切磋讲说,不是很快乐吗?即使我所说的朋友不明白,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如此全章意蕴集中,就为学而言,孔子强调了学习实践、与朋交流的为学方法、快乐的为学感受以及不知不愠的宽容气度,这与孔子的仁学思想和礼的主张密切相关,实践、交流、快乐、宽容的学礼过程就是行仁、体悟仁道的体现。最后笔者简述了“学而时习之”章所体现的孔子为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荀子·劝学》对于君子学进行了系统论述,后来《礼记·学记》、《大学》以及理学与心学对为学工夫和理想人格培养论述丰富,这些都肇始于先秦,是对孔子为学思想的发展。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204/d.cnki.glzhu.2020.001743

论文分类号:B22

上一篇:哲学论文_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
下一篇:哲学论文_述礼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