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

哲学论文_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

来源:孔子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11月04日 10:54: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乐记》成书年代的研究

    (二)关于《乐记》对于孔子哲学继承与发展的研究

        1.古代注疏传统

        2.现当代哲学阐释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孔子开启的心性之思

1.1 儒家心性之学概说

1.2 孔子的心性说

    1.2.1 先秦时期心性论的理论准备

    1.2.2 孔子心性说的人文转向

1.3 孔子后学的心性建构

    1.3.1 思孟学派“天命之谓性”的推进

    1.3.2 荀子“化性起伪”的对策

二、《乐记》心性论概念的学理探析

2.1 《乐记》文本及其心性论思想的背景

    2.1.1 《乐记》文本概况

    2.1.2 《乐记》心性论的思想背景

    2.1.3 《乐记》心性论内容概要

2.2 从《论语》到《乐记》的观念变迁

    2.2.1 从孔子之“仁”到《乐记》之“人心”

    2.2.2 从相近之“性”到血气心知之“性”

    2.2.3 从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以道制“欲”

2.3 《乐记》对思孟、荀子心性观念的吸收与排拒

三、《乐记》心性论思想的理论整合

3.1 从孔子“依于仁,游于艺”到以内与外建构心性关系

    3.1.1 好恶与内外的关系

    3.1.2 情动于中,声形于外

    3.1.3 礼与乐——外与内的关系

3.2 从孔子“立于礼,成于乐”到治政之道的阐发

    3.2.1 “为政以德”为核心

    3.2.2 乐之道与政之道关联

    3.2.3 乐教为指归的圆融之道

3.3 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理欲观的人道原则揭示

    3.3.1 “天理”说——人道原则的挺立

    3.3.2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的天人关系

    3.3.3 “天地之情”对天人关系的折衷调和

四、《乐记》对儒家心性论承前启后的意义

4.1 《乐记》心性论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

    4.1.1 《乐记》“心性——天理”体系对朱熹理学的意义

    4.1.2 《乐记》心性论与宋明心性论的完成

4.2 《乐记》的理论杂糅与理论紧张

4.3 心性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古籍类

著作类

论文类

致谢

文章摘要:《乐记》是儒家论乐的重要文献。就其理论来源看,心性论的理论结构是直承孔子之心性说,形成了《乐记》的心性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家心性论哲学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孔子开创的心性之思,是《乐记》心性论的理论准备工作。第二,从《论语》到《乐记》,心性观念经历了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乐记》的心性论得以形成。第三,从孔子“依于仁,游于艺”开始,《乐记》发展了此说。《乐记》强调从内外构建心性关系,将其转化为心性之道和治政之道的关系,并形成了《乐记》“心性——天理”体系,实现了天人合一。第四,《乐记》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意义,《乐记》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有其理论不足。总的来看,《乐记》是儒家心性论发展的重要环节,由此形成了“孔子——《乐记》——朱熹”的心性论的发展线索。从更广的学术视域来看,包括《乐记》在内的儒家心性论思想,对现当代儒学重建、对中国哲学的当代建设亦有借鉴价值。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224/d.cnki.gnmdu.2021.000163

论文分类号:B222.2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论文_江永孔子研究考——以《乡党图
下一篇:哲学论文_实践·交流·快乐·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