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研究》

听先秦“时尚达人”孔子聊穿衣经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而孔子的时尚穿衣经,正是服饰文化里璀璨的一页。虽然今人的风尚和古人迥异,但朴素、优雅、庄重等穿衣原则,古今一以贯之,读懂了藏在服饰中的文化密码,你便读懂了中华文明生命力的由来,读懂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奥秘。
孔子还“发明”了一种“奇装异服”,这种衣服两个袖子不等长,右袖要比左袖短一些,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是居家穿的皮袄,考虑到实用功能,右袖做得短一些,更方便干活。
当然,孔子并没有舍弃服饰的装饰性和美感,只追求实用和合乎礼制,相反,他相当重视服饰带给人的观赏感受。
因此,对于时尚穿搭,孔子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一定要重视场合,合乎周礼。比如,孔子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君子不用深青色和铁灰色的布做衣服的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布做家居服。因为绀、緅、红、紫四色接近正式礼服的颜色,应该用在庄重的场合,做装饰性的镶边或做日常家居的衣服,都不合适。
其次,孔子在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还是相当提倡节俭和实用的。比如,按照周礼,礼帽应该用麻料来织,并且必须有两千四百缕经线。因为麻的质地较粗,要织得非常细密才能成形,这就很费工夫。因此,孔子变通说:现在的礼帽用较细的黑丝来织,也可以,因为这是更为省时省工的方法。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如果把吃得差、穿得差当成耻辱,那么这个人不值得和他探讨真理。孔子又有一次夸子路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破袍子和穿着狐貉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能泰然自若、不觉得羞愧的,也只有子路了吧?由此可知,孔子真正在意的不是衣服的好坏,而是礼制得到尊重,内涵超越表象。
节俭、实用、亲和
其次,孔子还很在意着装的优雅。古人夏天会穿葛麻质单衣,这种衣服相当薄,穿上很凉快,但难免会隐约露出皮肤,于是孔子说:“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夏天穿薄衣服,要在单衣里套件衬衫。这样,虽然舒适性会打点折扣,但避免露肉,使着装看上去更雅观。
又比如,孔子说:“羔裘玄冠不以吊。”吊丧的时候,不能穿黑羊羔皮袄,戴黑色礼帽。因为黑羊羔皮袄和黑礼帽都是吉服,穿着去吊丧,是对死者及其家人的不敬。
首先,孔子十分在意着装的严肃性。他曾说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要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严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惧,这不也是威严却不凶猛吗?这里,端庄整齐的衣冠,正是有尊严的人格的外化,让人一见而免生轻侮之心。因此,子路在战斗中即将被人杀死时,还坚持要将帽缨系好,将帽子戴端正,留下“君子死,冠不免”的遗言,才慷慨就义,这正是儒家庄重人生态度的极致表达。
◎常小仙
穿搭第三原则:
时尚名曰“时”“尚”,必然与时代群体共同追逐的流行趋势紧密相关。孔子能成为春秋时期的“时尚达人”,也与他那个时代的风潮息息相关。只不过,孔子所追求的“时尚”,不是他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的“时尚”,而是礼乐昌明的西周的“时尚”。
首先,孔子看重的并不是衣服作为穿着享受的实用性功能,而是它代表的礼制规则和文化意义。比如,为父母守孝期间,孔子就认为不能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因为父母生养孩子很辛苦,他们去世后,子女应该极尽哀恸,以至于无心吃穿,此时如果吃得太讲究,穿得太讲究,于情于礼都有不妥。
再者,孔子穿衣还很在意材质、款式和颜色的搭配,使服饰具有协调性。比如,他说:“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穿紫羔皮袄的时候,外面要搭配黑色罩衣;穿白色鹿皮袄的时候,外面要搭配白色罩衣;穿狐皮袄时,外面要搭配黄色罩衣。这种参差有致的搭配,一是为了合乎礼制,二正是为了让外表看上去和谐优美。
因为崇尚周礼,而周礼的冠冕礼仪都是颇为复杂繁丽的,因此,孔子的服饰审美也难免倾向于精致、繁琐。比如,天热怎么穿,天冷怎么穿;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搭什么颜色的外套;睡衣、小被该做多长……都有相应细碎的规定。孔子称道大禹的一点就是,他“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日常衣服穿得相当差,但祭祀的礼服、礼帽则做得极为华美。那么,能不能由此推断,只要符合礼制,孔子就认为服装越华美越好,礼仪越繁复越好?恐怕不能。